5G與教會的發展
夏忠堅

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是目前美國最大的教會之一,柳溪教會最著名的是佈道與小組牧養事工,佈道主要以「慕道友導向崇拜」及社區服務為主,小組以教導與團契並重,目前崇拜人數約有20000人,小組人數約有15000人。

柳溪社區教會牧養信徒的策略是「5G」策略,什麼是「5G」策略?「5G」策略能運用在台灣教會嗎?

恩典-Grace

恩典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基督徒的起點,也是一個基督徒一生的過程。教會使信徒明白救贖的恩典,是基督徒成長的起步;教會使信徒體會領悟基督徒生活的每一時刻都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是基督徒生活健康成長的關鍵;教會若能裝備信徒活出上帝在他們身上的恩典,則是信徒成熟的表現。

建議一:在主日信息中每年傳講一次「救贖的恩典」,使信徒有得救的確據並為救贖恩典感恩。
建議二:設計一系列課程或系列主日信息,教導信徒如何依靠恩典過現代高壓力、高試探的生活。
建議三:傳講恩典的信息,幫助信徒從軟弱中走出來。

成長-Growth

成長是恩典的回應,也是表現恩典的過程。教會對信徒的成長是否設定目標與過程?馬鞍峰教會以推動信徒委身與建立屬靈習慣做為信徒成長的目標與過程,委身的具體步驟就是一壘到四壘的委身,屬靈習慣則是要求建立每日靈修、十一奉獻、參加小組的基督徒生活。柳溪教會則以小組研經、順服聖經為基督徒成長的過程,柳溪教會所出版各式各樣的小組教材,真是令人敬服。雖然有人質疑柳溪教會的慕道友導向策略,誤以為他們對福音有妥協化、膚淺化的傾向,但是觀察他們在幫助信徒成長所下的功夫與要求,應該可以得到一個平衡的答案。

你們教會對於信徒成長有清楚的目標與過程規劃嗎?

建議一:設定信徒成長的具體目標。
建議二:規劃信徒成長過程及評估的標準。

團隊-Group

團隊包括小組團契生活與團隊事奉,當教會小組化逐漸被台灣教會接受並實行之時,對信徒在小組中享受團契生活比在團契中聚會更有團契的實質這項事實,已大致沒有爭議,因此教會必須小組化。但教會的事奉結構與管理似乎還沒有太大的突破,一人身兼數職、球員少觀眾多,仍然是教會的通病。即便是小組化教會,有時小組長過度強化小組內聚,而不鼓勵組員參與事奉,以免降低小組內聚力。這些通病如果我們能以團隊來整合團契與事奉,就能使小組的能力釋放到事奉中,而使小組團契親密度更高,使事奉團隊更堅強。

但現實的問題是小組成員不可能負擔與恩賜都一樣,因此要小組成員一起參與同一項事奉,只對低恩賜要求項目才有可能(如小組輪流招待),因此,教會勢必考慮牧養小組與事奉小組並存,使事奉小組兼有牧養功能,而使事奉者不必再參加另一牧養小組,以免超額負荷,而使事奉小組的事奉更專心更同心。

建議一:在主日崇拜中傳講一系列「團隊」的信息。
建議二:(向已推動教會小組化的教會學習)推對教會小組化。
建議三:以團隊事奉為準則評估教會的各項事奉。
建議四:推動團隊事奉。

恩賜-Gifts

柳溪教會強調恩賜也強調聖靈的果子;強調個體的恩賜,更強調個體恩賜必須在教會身體中有整體的搭配與支持。這對教會壓抑個人恩賜,或個人恩賜不在教會遮蓋下事奉,都是非常好的提醒。

對個人獨特恩賜的重視,在柳溪教會有「網絡」(Net Work)訓練系統,以建立信徒正確的事奉觀,幫助信徒參與團隊事奉。在馬鞍峰教會有三壘「委身事奉」的301課程,其中有「個人輪廓圖」的設計,以個人屬靈恩賜、喜愛、才能、個性、經驗等五個項目,來評估適合參與事奉的團隊,其設計非常巧妙,值得教會學習。

建議一:重視信徒的恩賜,不以事奉意願安排事奉,必須以恩賜加上羨慕善工來安排事奉。
建議二:建立一套機制以幫助每一位信徒確定自己的恩賜。(參考「滑上三壘----委身事奉,夏忠堅,道聲出版社」)

好管家-GOOD STEWARDSHIP

管家職分的建立一直是教會中相當高難度的事工,就一個基督徒來說,如果能過忠心管家的生活,事實上也就是過門徒的生活,或者說是成熟的基督徒生活。

管家職事的生活一直是台灣教會比較忽略的課題,這是台灣教會忽略生活教導所致。其實,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活的基督徒,如何能過合乎聖經的管家生活,掙脫資本主義社會的轄制,是現代神學和教會的極大問題。

建議一:教牧個人進行閱讀、默想,反思現代社會中的管家生活。
建議二:在主日崇拜中傳講一系列「好管家」的信息。

 

lekang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